接地气
最近的电影,商业类型片的话,有点乏善可陈,基本就只有《头号玩家》比较能打。
但是4月有两部故事片,《起跑线》和《暴裂无声》,都是我比较有兴趣看的,事实上我也都看过了。
从我自己的观感上来说,这两部片都可以给到4个星,和它们在豆瓣的分数基本持平,说明我的观影口味在大众影迷圈里应该算非常大众的口味了。
不过这两部片目前的票房表现大相径庭,《起跑线》票房1.8亿,而《暴裂无声》票房5000万。造成这样大差距的原因倒是挺有意思的。
首先,我认为两部片最大的差距,是叙事方式。
《起跑线》采用的是非常四平八稳的类型片叙事,线性的剧情,起承转结严丝合缝,节奏掌控也堪称模范。唯一泄气的地方在片尾的剧场演讲有点怯场,既不像类型片那样完整地完成情绪爆发大团圆收场,也不像有的导演搞一些神反转。平平淡淡,宛如生活。
《暴裂无声》继续沿袭了导演自己的多线式叙事风格,把一个故事从中间开始讲,在多线叙事中穿插倒叙,最终模糊地还原了一个真相的影子,这种手法基本是他之前在《心迷宫》中的叙事机巧。叙事的过程中情绪压抑一直持续到结局,倒是很像他之前在《再见,在也不见》中的小短片里处理情绪的模式。结尾压抑让人喘不过气。
《起跑线》的叙事固然不入资深影迷的法眼,太过规矩没有意趣;而《暴裂无声》在资深影迷眼中也未必能讨得了太多好,影片总体是个故事片的外观,故事的三个主角却太过符号化,使角色与真实产生了疏离感,中间插入的超现实片段也有些太过写意,导演意识太过强烈,整体风格往文艺片方向靠拢,却又不是真正的艺术电影。
而站在大众观众的角度《起跑线》和《暴裂无声》谁更讨喜简直不用质疑,一个是看起来不费脑子的类型片,充满了轻松欢快的气息和必要的煽情片段,一个是迷之弯弯绕绕的“烧脑片”,如果看的时候没怎么动脑,连压抑的感觉可能都只是因为色调和bgm带来的略微不适而已。
其次,这两部片子很有趣的“差异”,在于题材。
早几年的时候,讨论电影,尤其是国产电影的时候,大家总喜欢提一个词叫接地气,大意就是贴近现实的故事。对于大众观众来说,认定一部好的故事片的根基,就是这个电影“能不能看进去,得到代入感”。
《起跑线》讲了一个印度的阶级焦虑的故事;《暴裂无声》讲了一个天朝的阶级焦虑的故事。同样都是阶级焦虑的题材。
在知乎上我看到有对比这两部片的讨论,其中有观点认为《起跑线》的题材比《暴裂无声》的题材要“接地气”。我个人是不太懂,同样是阶级焦虑的题材,怎么一个外国的阶级焦虑就比天朝的阶级焦虑要接地气。真是挺魔幻的了。
《暴裂无声》和《起跑线》的差距在于导演叙事的锅,而不在题材。当然,选择性忽视身处的环境,而用远方的幻影来自我代入,也是一种神奇的趣味呢……